赵立民 发表于 2024-10-25 08:38

闲话文凭---曾经的“护身符”


                      闲话文凭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---曾经的“护身符”

文凭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,说爱它因为它是一张护身符,说恨它是因为想得到它并非轻而易举。因为它无数英雄竞折腰,它让无数人追逐、膜拜。为了得到它,个别人甚至什么都不顾了,什么人格、道德都被抛在了一边。在它面前个别人甚至突破了做人的底线。近几年,媒体披露的考生被别人冒名顶替的就不少,这部分被顶替的考生的人生,受到了无法挽回的影响。得到它的过程既像竞技、又像赌博、更像没有硝烟的战争。为了得到它有的人不惜牺牲生命,直到今天,为了得到它,每年都有年轻人自杀。真是痛哉、悲哉。究竟值不值得拥有它,这还得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求谶,即儒家思想和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不难找到答案。国人信奉的是学而优则仕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你说,仅上述这三条就足以让人着迷和欲罢不能。不仅古人给了它很高的定位,如今绑缚在它身上的利益更是现实和受用。它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啦,你、我、他所有凡人和俗人根本逃不脱对它的崇拜和追求。我的文凭追梦历程,1976年6月份高中毕业后,恰巧莱钢下属的矿山公司,最后一次招职工子弟。我被安排在介于大王庄接驾埠和羊里温石埠之间的温石埠铁矿,成为一名生产三队的普通工人,当时自己还是挺高兴的。此矿的前身是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,当时有1000多名职工。
其实高中毕业后对以后怎么样,自己内心是迷茫的。特别是进一步的学习深造,再当学生我压根就没想过。根据当时国家的招生政策自己是没有多少机会的,在村里很少听说过有谁被推荐上了大学。因此心安理得、按部就班的过日子。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一年多,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突变。有些想法的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,由此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渐渐拉大了。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,国家政策规定在职人员可以带工资上学,我也怀揣着梦想两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。据说1977年冬季高考全国有520余万人参加高考,只录取了20余万人。落榜后内心那个郁闷啊,但我没有放弃梦想。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。好在不长时间国家增加了青年人求学的渠道,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。最初只设理工科,由于自身原因我仍然无法梦想成真。1980年初我被安排到矿子弟小学当老师,但我并不满足现状,伺机适合我的追梦机会。直到1982年我的机会来了,这次我明白,我已经没有退路。积极报名参加考试,记得当时温石埠矿有三人参加了考试,只有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有幸成为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钢分校第一届文科班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。当佩戴上白底红字醒目的电视大学的校徽时,心里那个美啊。经过三年学习顺利毕业,据说我们60余名同学,其中有两名同学遗憾的只拿到肄业证。从此我的生活、工作乃至人生有了质的提升。至此我深深体会到了,“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这句话的深刻内涵。感谢上苍、感谢命运对我如此眷顾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草庐布衣初稿2019.9.20,修订2024/10/23夜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闲话文凭---曾经的“护身符”